周强出席“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强调
科技创新驱动智慧法院建设
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李飞出席并致辞
5月16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周强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融合促进,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创造更高水平数字正义,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为推进法治中国、科技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飞出席论坛并致辞。
图为 “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现场。孙若丰 摄
本次论坛以信息技术助力依法治国为主题。国内信息技术领域、法学研究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技术促进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应用、全面依法治国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及法治建设如何更好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健康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为推进法治建设和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周强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一轮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智慧化、数字化成为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三五”时期,全国法院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上办公办案深入推进,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有力促进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周强表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智慧法院建设,通过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要扎实推动人民法院工作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司法数据中台、智慧法院大脑、在线法院建设为牵引,大力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迈向更高层次,创造更高水平数字正义,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科技驱动,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要求和司法规律,全面加强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坚持系统观念,促进信息化建设整体效能发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迈向更高水平。要坚持开放合作,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拓展技术应用维度和深度,加大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和整合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不断深化司法大数据研究应用,让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权利、平台发展等领域法律问题,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要坚持规则创新,探索更加成熟定型的在线诉讼新模式和在线诉讼、在线调解规则,加强在线法院建设,尊重法官主体地位,推动审判模式深刻变革,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李飞在致辞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及时回应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相关立法,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变化趋势、发展规律、风险隐患的认识和把握,推动现有法律向数字经济领域延伸。人民法院不断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网上发布平台相继开通,司法活动更加公开透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司法审判和判决执行效率的显著提升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前沿新兴领域的研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用法律保障我国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致辞表示,现代科技为法治建设创造了新工具、注入了新动能、描绘了新蓝图。近年来,智慧司法探索改革如火如荼,人民法院广泛推行全流程在线审理、全方位在线公开、全过程智能辅助,让智慧司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检察机关大力实施科技强检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并将进一步加强智慧检务建设,推动数字时代与法治时代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之治”贡献科技和法治力量。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法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立法客观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司法公正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新的工具,在造福人民、助力法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法律问题,信息技术的规范发展需要法治给予更好保障。希望本次论坛有利于促进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法治建设的需求更好结合起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法治强国贡献力量。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雷,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王巍、王怀民参加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徐宗本、黄维,以及时建中、周志华、刘艳红、田禾、刘朔、张平、季卫东、王芳、王竹、申卫星、金连文、刘奕群等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