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聚焦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创新强国新征程中强化法治保障”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03 09:17:35 来源:人民法院报
  11月18日,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主办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创新强国新征程中强化法治保障”座谈会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和来自半导体显示行业的代表就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与创新驱动发展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一、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1.司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易继明认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架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基本规则;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从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维度鼓励为创新的成果设立产权,从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等各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护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连通。
  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助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认为,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线,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市场经济有效运行过程中,司法对于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现代核心财产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开放包容的知识产权审判也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高质效知识产权审判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院八年来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超15万件,审结案件近13万件,在全国知识产权法院中收案数量最多、专属管辖和集中管辖类型最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介绍,该院案件呈现一审案件比重大,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多,直接关系中外创新和市场布局的涉外案件多等特点。
  高质量司法判决有助于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认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通过司法判决更好助推了技术发展和行业创新。如该院高效审结了新专利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药品专利链接诉讼案件,产生了积极溢出效应,鼓舞了药品审评审批机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2.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司法审判是助推法律具体化的生动实践。申卫星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通过判决大量与现代科技领域紧密相关的案件,表明司法界对技术发展的立场,真正使抽象的法律变成活法。
  司法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来小鹏认为,司法通过确认与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业领域迭代发展;通过审判活动,将创新成果权利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判决明确权利权益归属和义务责任承担,激发知识产权功能价值和创新主体活力;通过传播保护创新理念,提升知识产权强国软实力。
  司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法治保障。国家版权局原巡视员许超认为,加强著作权保护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著作权法大幅提升了著作权侵权违法成本,加大了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司法审判可以更好发挥对文化建设的规范、引导、促进、保障作用。
  3.法治思维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刘春田认为,知识产权是民法典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法典为知识产权保护筑牢法治根基,用民法典精神、宗旨、理念指导司法实践,有助于提高知识产权审判水平。
  申卫星认为,知识产权作为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应纳入民法体系,基于民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予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适用民法典第三条规定的权益保护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在知识产权许可上应遵守法律行为关于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则,还应适用绝对权保护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二、新技术新经济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传统治理规则面临新挑战
  1.知识产权领域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来小鹏认为,伴随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迭代发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算法规则等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需求,知识产权具体法律制度在立法上面临新挑战;知识产权部门法部分内容有待优化,如商标法中恶意注册、声音商标的判定,专利法中局部外观设计的保护,著作权法中民间创作的保护等,需要司法审判实践为立法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易继明认为,知产审判领域特别程序法、专门法有待进一步体系化。如技术调查官制度、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机制需要特别程序法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待符合国情的立法加以保护,促进体验式技术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四重挑战
  宋鱼水介绍,伴随行政服务便利化推进,专利、商标授权数量大幅提升,专属管辖专利、商标一审行政案件的北京知产法院案件数量相应增长;伴随新技术新业态快速迭代,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药品专利链接案件、反垄断案件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需要法官政治坚定、顾全大局、精通法律、熟悉业务、具有国际视野;伴随我国企业“走出去”,司法在送达、管辖、禁令等方面的保护也要跟得上;伴随国际社会持续关注,需要法院不断提升涉外审判能力水平、国际规则理解与运用、依法平等保护中外主体。
  3.企业“出海”竞争激烈,风险应对能力亟待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比如,中国显示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2021年中国在国际显示器市场的占有率超40%,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基地,走出了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逆袭发展路径。半导体显示行业代表李新国介绍,当前企业在做大做强不断走向出海口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技术、专利战等复杂纷争竞争的格局。
  市场主体海外纠纷解决能力不足。知识产权是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来小鹏认为,当前市场主体国际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能力尚存不足,特别是应对海外纠纷能力不足、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到位;国际知识产权协同治理面临挑战,风险防范化解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尚待提升,统一有效的国际制裁争议解决体系有待形成。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治理新规则
  1.良法善治,夯实知识产权立法根基
  易继明建议,应开展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研究,做好专门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增强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统一性,通过立法把知识产权治理模式固定下来,通过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方式把知识产权治理结构、司法组织体系建构起来。
  2.协同治理,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易继明提出,应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模式。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推动司法机关在少而精的判决中形成基础规则和基本原则,发挥仲裁机构裁决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倡导公民诚信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积极作用。
  3.优化创新,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管育鹰建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坐落在首善之区北京的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大量新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层出不穷,应进一步优化审判职能,培养专精人才,聚焦办好重点案件,树立裁判规则;严格落实庭前证据交换制度,避免证据突袭等阻碍程序顺畅进行的行为出现;创新审判工作机制,加大对不当维权、滥诉等违法行为治理力度;加强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联动,整治大量同主体同类型商标恶意抢注不法行为;在新领域新类型案件审判中,体现系统性法治思维和现阶段发展需要,有效回应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需求;加强司法界与学术界交流,提高审判者国际视野。
  4.加强保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
  提升知识产权涉外案件办理效能。易继明建议,通过制定规则、出台司法解释、信息化数字化改革、合议庭作用发挥、专业审判队伍建设等方式,推动国际诉讼纠纷解决常态化。
  协同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来小鹏提出,法律制度层面,推动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为深度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治理提供支撑,提升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机制制定的话语权和引导权;运行机制层面,统筹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形成国内联动运转高效的国际争议解决协同治理体系;方法路径层面,司法机关应通过司法裁判和实践经验为知识产权国际治理贡献规则、经验和智慧。
  助力创新主体海外纠纷解决能力提升。李新国认为,可加大知产法院对创新企业的普法力度,通过调研座谈、案例分享、实务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完善知产保护机制和提升布局能力。其中,要加大对已走向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面临风险挑战的新型显示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企业迎击海外恶意竞争和诉讼挑战,发起主动维权和高效反击,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知识产权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