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聚焦

审判工作现代化,解锁百姓“幸福密码”

发布时间:2023-07-15 23:15:58 作者:郭士辉 来源:人民法院报
  审判工作现代化,解锁百姓“幸福密码”
  ——聚焦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的互动发言
  “员额可不是铁帽子,要动真的、碰硬的,否则考核就是走过场。”
  “基层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有个边界问题,要更多更实地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让干警牢记‘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
  “既耕好法院依法审判的地,也施好促进良法善治的肥。”
  ……
  7月14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1号的国家法官学院内,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已进行到第二天,会场气氛依然热烈。互动发言环节,大法官们精彩的语句赢得喝彩。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此次全国大法官研讨班设置“加强对下业务指导”“健全落实队伍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对人民调解业务指导”“久久为功抓司法建议落实落地”“健全落实审判管理指标体系”“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责任”“抓深抓实诉源治理”等7个交流发言题目。
  7个题目,对应7项法院重点工作,涉及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大法官们的“必答题”,也无一不连接着老百姓的法治获得感。
  上午整整3个小时,来自天南地北的十几位大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参加了重点发言和互动发言,思想火花不时迸发,精神盛宴给人启迪。言谈间,大法官们用数据、用成效、用谋虑,展现了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司法智慧,描摹出审判工作现代化的瑰丽图景,传递出用力用心用情服务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
  让社会治理有效 护一方百姓平安
  如何找准司法审判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的职责定位?是此次研讨班的任务之一。
  “我们不能只守在自己家门口等案子,要推动工作往前端走。”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把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只要肯“往前端走”,就能看到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新风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呼之欲出。
  大法官们发现,诉源治理做多了,诉讼增量减少了,他们纷纷晒出一地一域的“平安成绩单”:2022年,广东法院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5.8%,在连续十年高速增长后首次掉头下行;今年上半年,云南全省法院一审民事、行政新收案件211769件,同比下降8.7%;1月至6月,陕西榆林、安康、西铁两级法院收案数出现拐点,分别下降8.09%、3.87%、6.18%;河北省廊坊市两级法院调解结案率一度达到近90%,诉外由民调组织及时解决的纠纷占到77.5%,实现距离北京最近,但涉法涉诉信访最少的良好效果。
  司法建议是诉源治理“组合拳”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没完没了”抓落实。司法建议切口虽小,往往能促进解决社会治理大问题。
  “要做到见微知著,善于从个案、类案中发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出治本之策,促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班指出。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建议,聚焦多发、高发案件,解剖麻雀、解构原因,努力实现“源于案件,又超越案件”的办理效果。
  “抓牢抓实司法建议工作不能一阵风,要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常抓常新、长抓长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霍敏提醒说。
  让公正效率可感 顺万千百姓期盼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
  人民群众作为公平正义的感受主体,最关心的是案件办得公不公道、快不快。办案质效,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公正与效率”的直观感受。
  研讨班指出,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后,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院工作重心发生转变,直接审理的案件相对少了,目的是通过办理更具典型意义的二审、再审、提级管辖案件,统一裁判尺度、总结司法经验、加强对下监督指导,这是事关法治统一、事关审判全局的更重责任。
  曾经,知识产权审判面临质量不稳定、效率不高等难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有自己的破解之道,即发挥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作用,推动条线审判质效和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正确率有效提升,申请再审率下降超10个百分点,二审裁判整体发改率从2020年的14.6%降至2022年的13.5%,其中发回重审率从2.2%降至0.5%,上海等地案件的被发改率已降至10%以下。“未来随着条线指导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质效和能力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说。
  在积极探索对下业务指导新路径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发现,法院内部缺少一个全过程的“质检部门”。出路很快就找到了——加强三级法院联动,建立院、庭、审判团队三级案件评查立体架构,打造从诉前调解立案到审判执行信访全周期、全链条的审判监督管理大格局。管理路子对了,成效自然显现:今年上半年,上海法院服判息诉率、改判发回率、裁定再审率、审限内结案率、“案-件比”等反映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核心指标位于全国法院前列。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也带来了重庆法院对下业务指导的经验,即创新“党建+审执”融合发展机制,以全方位对下业务指导推动重庆法院工作现代化。可喜的是,重庆法院一审案件被改发率、生效案件服判息诉率、实际执行到位率等主要质效指标稳居全国法院第一方阵。
  研讨班指出,审理者、裁判者绝不仅为法官、合议庭,院庭长在不直接审理案件时,仍须依法履行审判监督管理职责。
  在江西,“院庭长监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已成为共识。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傅信平介绍说,江西法院坚持以审判理念更新确保监管有力度、以做实能动司法确保监管有深度、以信息技术赋能确保监管有准度,切实做到放权不放任、监管不脱管。今年1月至6月,全省法院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48.27%,一审服判息诉率91.31%,一审裁判被改发率2.13%,生效案件被改发率0.1077%,审限内结案率98.04%,多项评价指标进入全国法院前列,案件质效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如何压实院庭长监管职责?四川法院有三个维度的策略:总体上构建双向考评机制,条线上强化能动司法实效,个案上统筹“四类案件”重点监管和其他案件阅核监管。全省法院锚定打赢审判质效翻身仗,狠抓二审有效终审,2022年以来,生效案件改发率下降至0.14%,平均结案时间、诉讼链均时间缩短至53.95天、69.47天,案访比1∶0.002,法院作为赔偿机关的案件基本清零,审判质效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每一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人民法院牢牢把握“公正”这个根本要求,积极回应“效率”这一人民期盼的坚守和付出。抓实“公正与效率”,人民法院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让法院队伍有力 赢一众百姓信赖
  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法院铁军?
  研讨班指出,调动队伍积极性、提升审判质量,仅靠教育、觉悟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好考评指挥棒作用。
  “以前用结案率、结收比作为审判效率核心考核指标,个别地方可能会出现人为控制立案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深感责任重大,“要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担当作为。”寇昉表示,今年北京法院对考核体系做出重大调整,按照审限制度和审判规律,取消结案率、结收比等指标,探索构建了以审限内结案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防止年底控制立案。
  作为中组部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单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积累了扎实的绩效考核经验,审判质效稳中向好。江苏高院院长夏道虎用三个“变”,概括了法院队伍绩效考核的工作思路,由“粗放”变“精准”、由“人工”变“智能”、由“软性”变“刚性”。
  锻造法院铁军,就要能办铁案。
  研讨班指出,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效率、关注效果,设置服判息诉率、案访比、“案-件比”等指标,重在引导办案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湖南法院优化审判管理指标体系结构,坚持把质量指标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努力让法院办案质效更高、司法资源投入更少、当事人感受更好。”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玉说。
  不同条线、不同庭室的工作量如何评价?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福建法院坚持“一把尺子量长短”,制定“案件权重系数规则”,将不同案由、不同类型的案件折算为统一量化的“标准件”,解决条线之间、庭室之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需开门纳谏,吸收专家智慧。
  “是否能够在审判工作中妥善发挥目的解释的作用,对于实现能动司法理念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表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敬波建议:“提高司法建议的科学性、精准度和有效性等问题,要司法能动而不盲动。”
  “审判工作现代化要推动纠纷预防与纠纷解决融合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黄进说。
  ……
  一天半的研讨班学习是“蓄电站”,也是“加油站”。“这是一堂难得的思想解放课、理念更新课、办案方法课、问题反思课、审判管理课,令人感悟深、收获多,既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又深感欣喜振奋、信心满怀。”一上午都在仔细听会的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中明由衷地表示。
  走出国家法官学院,回望南门广场石碑上的几个大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种温暖悄然传递,有种力量催人前行,大法官们精神抖擞,昂然踏上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知识产权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