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对两起涉及蝴蝶兰品种的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上诉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均认定被诉侵权人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繁殖、销售涉案蝴蝶兰繁殖材料,构成侵权,依法承担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在“钜宝紫水晶”蝴蝶兰品种侵权案中,钜某公司是台商投资企业,对“钜宝紫水晶”植物新品种享有独占实施权。钜某公司法定代表人黄某某是“钜宝紫水晶”的品种权人,也是我国台湾地区兰花育种专家。钜某公司起诉称,其发现创某公司生产、繁殖、销售“钜宝紫水晶”的繁殖材料,遂从创某公司处购买了名为“紫水晶”被诉侵权繁殖材料。经检验,被诉侵权繁殖材料与钜某公司的“钜宝紫水晶”为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钜某公司认为创某公司侵害了其权利,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矩宝紫水晶”花瓣特征及植株整体性状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定被诉侵权的“紫水晶”蝴蝶兰植株属于涉案授权品种“钜宝紫水晶”的繁殖材料,判令创某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12万元。
创某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钜某公司单方委托鉴定,对照样品系钜某公司自行寄送,未采用农业农村部保存的标准样品,且未提供样品来源合法性证明,涉案检验报告证明力不足,一审证据存在重大瑕疵。同时主张其不存在生产、繁殖行为,一审判赔数额过高。
被诉侵权品种的花瓣特征及植株整体性状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经审理后作出二审判决:创某公司使用“紫水晶”名称销售侵权产品,所使用的品种名称系“钜宝紫水晶”的核心识别要素,与授权品种名称相似,且创某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所销售蝴蝶兰命名为“紫水晶”的合理依据,根据“一品一名”的植物新品种命名规则,被诉侵权品种系授权品种“钜宝紫水晶”的可能性较大。而且,经二审合议庭比对“钜宝紫水晶”DUS测试报告和涉案公证书中的被诉侵权植株照片,被诉侵权植株和授权品种在主要性状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涉案检测报告虽系权利人自行委托检测,但也可以用于进一步佐证被诉侵权“紫水晶”与“钜宝紫水晶”系同一品种的可能性。综合来看,本案在案证据能够证明被诉“紫水晶”蝴蝶兰植株与“钜宝紫水晶”蝴蝶兰品种系同一品种的事实具有高度可能性,在创某公司未能提交育种来源等反驳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被诉侵权品种与授权品种具有同一性。
在“缤纷雪玉”蝴蝶兰品种侵权案中,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依据同样的综合评判规则,认为被诉侵权“雪玉”植株使用了授权品种“缤纷雪玉”名称的核心识别要素,被诉侵权植株的主要表型特征与授权品种“缤纷雪玉”相比具有高度相似性,且被诉侵权的百某公司未提交有效反证,综合判定本案亦达到民事诉讼的高度可能性证明标准,可以认定被诉侵权植株系授权品种“缤纷雪玉”的繁殖材料。二审亦维持一审判决,即百某公司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缤某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15万元等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案二审判决明确指出,被诉侵权品种与授权品种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判断,既是事实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既要尊重科学的判断标准,又要正确适用证明评价和举证责任转移规则,综合考虑在案全部证据及其证明力。两起案件为“研发周期长、检测条件有限”的育种成果提供了有效保护,解除了育种主体“不敢创新、不愿维权”的核心顾虑,向育种行业释放了创新者受保护、侵权者必追责的强烈信号。